<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科普读物
        让更多读者看到海安历史原貌

        365bet会员登录_怎样获得免费office365_365bet中国客服电话

        《(海安考古录)校注》序

        翟厚才


        让更多读者看到海安历史原貌

            《海安考古录》是海安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着作。它是民国以前海安历史上唯一一本以海安地域政治、地理、历史、文化资料为搜集、研究对象的典籍。海安地区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始置宁海县,唐景龙二年(708年)置海安县。宁海县经历了几个朝代,前后有200多年时间,但我们今天只能从《嘉靖维扬志》《扬州府志》等古籍中找到“古宁海县”、“宁海废县”几个空洞的文字符号。唐景龙年间所置的海安县只存续了十几年,更遑论有什么历史资料留存下来了。从唐朝中叶到民国的1000多年间;海安地域一直没有县置,这就形成了海安历史资料既缺乏又分散的客观状态。清道光、咸丰年间,王叶衢先生钟情于海安地域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私修”了一部《海安考古录》,保存了大量海安历史资料。也就是说,在1997年第一部《海安县志》问世之前,《海安考古录》在海安是独一无二的综合地域历史文献资料的文集,其文史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此前,《海安考古录》在海安只有一部,保存在县委史志工委,据说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史办的几位老同志从扬州市路边书摊上买来的,得来既是偶然,也是机缘。多年来,所有介绍全县情况的材料,其中关于海安历史方面的知识,都是从《海安县志》《海安文史资料》上“批发”出去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有一本《海安考古录》。其实,《海安县志》《文史资料》上关于海安历史的资料,大部分来自《海安考古录》,只不过《海安考古录》一直“藏在深闺”,直接读到它的人很少而已。而且,人们已经接触到或用到的资料,只是《海安考古录》的一小部分,要深入了解海安的过去,仅读这些是不够的。通过仔细阅读《海安考古录》,就能窥见清咸丰年间海安地域的许多历史掌故、人文踪迹、古镇旧貌、河川风物以及风土人情等,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和感慨。就一个对海安的过去感兴趣的人来说,这完全是一种不同的读史境界。有鉴于此,我们把《海安考古录》加以校注、整理,刊印出来,以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海安历史的原貌。
              《海安考古录》记叙的境域,与今天的海安县有所不同。在民国建立以前,海安地域的行政管理机构为海安巡检司,受泰州知州管辖。其境域大致是:以上官运盐河为中轴线,东南边以原立发乡界牌、界墩为界,以东以南地区为如皋县,以西以北属海安巡检司;2000年区划调整前大公镇王院村一带属海安巡检司,以东以北地区为东台县;在北边,区划调整前的墩头、双溪、沙岗等乡镇,原南莫、古贲部分地区属东台县;海安巡检司西边,则到姜堰以西的黄村、葛港、坡庄一线。这一大片地区,《海安考古录》均以图、文的形式记录在案,这是海安巡检司辖区。而本书记录的重心则是海安镇。
              关于本书的名称。本书最初冠名为“古海陵志”,1962年扬州市古旧书店重刻此书时,更名为“咸丰海安县志”。这两个名字都是不恰当的。“海陵”是汉代至南唐期间泰州曾用的名称,今天泰州市区的核心地域就叫海陵区。海安地域历史上曾经隶属于泰州,是泰州属下的东部边缘地带。当今,把海安自称为“海陵”是不伦不类的,现在的海安已不隶属泰州,即如我们今天隶属于南通,也不能把海安自称为“南通”。而清朝咸丰年间,海安不是“县”,此书称“海安县志”当然名实不符了。民国11年(1922年),韩国钧把本书编入《海陵丛刻》,在编辑中,韩国钧将之定名为《海安考古录》。韩国钧毕竟是大家,他所确定的书名是经得起稽考的。前些年,有文化人研究此书时就沿用了韩国钧的提法。我们遂一次正式校注、印刷这本书,就以《海安考古录》之名为定论了。
              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海安分会成立以来,搜集、整理、印发了180万字的《海安文化遗产名录》,采写了海安企业文化的系列报道。这次,编校《海安考古录》的过程也是很细致的。这本《(海安考古录)校注》的出版,如果能得到广大读者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我想,在经济工作主战场之外,我们甘于寂寞,多做一些默默无闻的工作,做一些对主战场有所补益的工作,做一些对海安历史研究有帮助的基础性工作,帮忙而不添乱,节俭而又有效,这是我们研究会想事做事遵循的原则。
              是为序。
              (作者系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海安分会会长)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