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获奖成果简介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365bet会员登录_怎样获得免费office365_365bet中国客服电话


        140041   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与县级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着作)黄斌(南京财经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正处于集权与分权两难抉择的境遇之中,2000年后中央开始不断加强对地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但多数资助设计缺乏科学性,未充分考虑地方教育成本差异与地方政府对上级资助的财政行为反应。该成果以县义教财政支出行为分析为主线,通过构建地方教育支出理论与实证分析框架,采用全国县级大数据样本,就县级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影响因素、不同类型转移支付效果、县级地方对上级资助的财政行为反应、支出偏好与官员行为动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县义务教育支出会受到财政收入、税收价格、成本、需求、制度多种因素的影响。财政分权化不仅会降低地方教育支出水平,亦会改变地方教育支出意愿,进而对教育资源地区间分配状况与转移支付效果产生影响;义教专项转移支付效果不佳,在接受到上级转移支付后,地方会减少自有财力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转而依靠转移性资金来维持地方教育发展;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厌恶感较强。该成果提出中央政府应及早建立多元化、科学化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体系,为各类型转移支付设定不同资助目标,以及相对固定和经常化的资助模式。并对各类型转移支付公式设计与实施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对县教育成本指标与最优配套率这两个关键参数进行了测算。


        140042   当代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史(着作)罗时铭(苏州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体育对外关系是国家对外关系的一部分,研究新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更好地开创我国体育对外关系工作新局面,不断推动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成果认为新中国体育对外关系,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基础上而采取的一种独立自主、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体育对外关系原则,在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强调了一种和谐发展和多元交往的体育外交理念。成果篇章结构:第1章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体育对外关系(1949-1956)第2章  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体育对外关系(1956-1966)第3章  社会主义建设严重挫折时期的体育对外关系(1966-1976)第4章  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体育对外关系[一](1977-1992)第5章  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体育对外关系[二](1993-2008)。该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新中国体育对外关系的独特性作用研究。第二,新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第三,新中国体育对外关系的社会影响研究。第四,新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在“后奥运时代”的战略重心转移研究。


        140043   “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大稳健”的影响——基于价值链的实证检验(论文)杨继军(南京财经大学)、范从来(南京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20世纪80年代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经济呈现平稳化的趋势,Stock 和Watson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宏观经济的“大稳健”。系统识别“大稳健”形成的原因,对于归纳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提炼其中的典型化事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该成果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增加值贸易为主线,探究全球经济“大稳健”的成因。首先归纳了价值链分工下各国经济周期正向协同效应的相关文献,并利用TiVA数据库计算“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其次,从需求结构方程与供给结构方程构建本文的基本理论模型,提炼出影响全球经济“大稳健”的核心变量;再次,设计测度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的指标,并利用系统广义矩法分国别、分时序开展实证检验;最后是本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该成果基本观点:贸易规模、实际有效汇率、石油价格、固定资本投资等变量,显着扩大了全球经济的波动。然而,中国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正溢出效应”,“中国制造”显着降低了贸易伙伴国的产出波动,将经济增长锁定在“高水平、低波动”区制。物价水平波动方面,广义货币增长率和政府支出比重仍是其最主要因素,“中国制造”对发达国家物价水平波动的影响系数显着为负,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却通不过显着性检验,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分工主要基于“互补型”,可以进行“错位”发展。


        14004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研究(着作)周曙东(南京农业大学)、葛继红(南京农业大学)、黄瑞华(南京农业大学)、张宗毅(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朱思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司晓磊(山东省农村信用社)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该成果分析了农业生产中主要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构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成果主要内容:(1)在农业面源污染给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背景下,利用“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框架,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治理予以经济学分析。(2)对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量和经济增长是否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进行验证;从理论和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治理对EKC的解释作用。通过构建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苏省污染治理效果。(3)分析农业机械化面临的发展机遇,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花生种植户机械化收获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4)从农药法律、规章制度和管理来看,目前我国农药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与其他法律法规存在相互抵触,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5)基于HACCP原理分析了生猪养殖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危害,发现在猪场选址与规划、投入品管理、兽药管理、清粪工艺、粪尿污水处理方面存在问题。确定了养殖过程中能够控制环境污染的五个关键控制点,构建了环境友好型的生猪养殖产业体系。


        140045   分工与创新:发展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复兴(着作)周绍东(南京财经大学)、钱书法(南京财经大学)、王昌盛(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学说普遍缺乏核心主线,未能建立与西方发展经济学对话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该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作为理论主线,拓展研究视野、更新理论硬核、接纳现代方法,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结构性复兴。成果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迁;(2)分工与创新之间的互通性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硬核;(3)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不仅要研究落后国家的经济追赶,还要研究类似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4)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把劳动者从“异化劳动—强制性分工—私有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成果包括三篇、十三章共30万字内容。三篇分别是基本原理篇、实践应用篇和愿景展望篇。基本原理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框架,实践应用篇以分工为主题分析具体现实问题,愿景展望篇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提出以分工特征为标准的社会经济形态分类标准,并对未来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40046   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研究(着作)江世银(南京审计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通货膨胀预期是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治理通货膨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成果丰富和完善了通货膨胀理论、预期理论,对于提升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导论;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问题;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可能性;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作用和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测量与预期管理模型;通货膨胀预期惯性与管理;西方主要国家的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经验借鉴;通货膨胀预期管理问题;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对策建议。本成果主要观点有:1.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对于控制通货膨胀非常重要。有时,进行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比直接控制通货膨胀更有效果。2.通货膨胀预期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共同管理才更有效,更能达到预期的目的。3.通货膨胀预期惯性与通货膨胀预期密不可分。有时,只有管理好了通货膨胀预期惯性,才能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也才能较好地控制通货膨胀。


        140047   新形势下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效应研究(论文)皮建才(南京大学)、殷军(南京大学)、周愚(日本大阪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一再强调“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以期降低GDP考核的负面效应。同时,规范在职消费已成为中央政府治理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成果在财政分权和政治晋升的治理模式下分析了中央降低对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强度和提高对地方官员的反在职消费强度对地方政府行为和辖区内居民福利的影响。该成果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给出了基本模型,第四部分对地方官员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综合效应和考虑环境污染时的情形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第六部分是结语。成果主要内容:考察了两种治理手段,一种是中央政府降低晋升激励强度,另一种是中央政府提高反在职消费强度,并对其治理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当中央政府降低对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强度时,地方官员会减少发展型公共物品供给、增加在职消费,而民生型公共物品供给则保持不变;当中央政府提高对地方官员的反在职消费强度时,地方官员会减少在职消费,增加发展型公共物品供给和民生型公共物品供给。当中央政府同时采取这两种治理手段时,两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抵消,具体对地方官员的治理效应如何,则取决于哪种政策措施的治理效应更强,但无论如何民生型公共物品供给一定会增加。把环境污染引入了居民福利函数,结果发现,就不同治理手段对居民福利产生的影响而言,边际污染的临界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40048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论文)徐康宁(东南大学)、陈丰龙(东南大学)、刘修岩(东南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里高速增长是否真实,以及统计数据是否客观,一直备受质疑。本论文基于对经济增长周期的普遍规律,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特征的把握,聚焦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围绕对中国GDP统计数据客观性的争论,在国内经济学研究领域首次建立应用夜间灯光数据指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检验了中国长达20年(1992-2012)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揭示真实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统计数据差异背后的制度性原因。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第三部分为灯光数据的介绍、处理及试验,第四和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最后为文章的主要结论。本论文文逻辑依据是,从外太空观察到的地面夜间灯光数据(数据来源于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开数据库)可以反映人类经济活动,是太空卫星对地球的“自然扫描”,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人为造假的可能,是检验特定背景下GDP统计数据和经济增长真实性的有效手段。主要成果研究发现有,中国以GDP统计衡量的经济增长确实存在一定高估的现象,且分省级层面的统计数据失真情况更为严重,早期统计数据显现的经济增长速度失真也明显大于近期的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每年加总的各地区统计的GDP总额以及经济增速,总是大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数据,也表明全国性的有关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质量随时间推移有所改善,其差距小于国际上的评估;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就省级层面而言,经济增速的失真有可能是因统计方法落后所致,但更有可能因人为因素所致,前者是技术性原因,而后者则源于制度性因素,是落后的政绩评价制度导致的结果。一个重要旁证是,越是落后的地区,经济增速的失真性越大。


        140049   人口发展与区域治理(着作)沙勇(南京邮电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先后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创新研究人口发展与区域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该成果针对当前中国人口与区域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和重大问题,以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系统构建区域善治理论下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路径。该成果共七章:第一章人口发展与区域治理的宏观审视;第二章人口空间分布、迁移与区域治理;第三章新型城镇化与区域人口治理;第四章区域劳动力就业策略与人口结构优化;第五章人力资本、消费政策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第六章人口老龄化与区域治理创新;第七章区域治理视域下人口均衡发展的新方略。基本内容包括: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既往区域间的竞争机制和竞争态势,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出现了制度经济学常说的“公地现象”和“集体行动”的问题。该成果形成了以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区域治理新思路:一是中国经济经历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的转型和调整:注重人口红利的调整和再建设、注重人口素质的提升和再均衡;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注重人口迁移的科学调适和合理再布局;三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治理基本出发点:注重全方位的适度人口战略、合理使用资源战略、强化生态文明战略。


        140050   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政策(着作)仲伟俊(东南大学)、胡钰(清华大学)、梅姝娥(东南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针对江苏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质量未能显着改善这一现实问题,该成果采用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存在不同的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路径,既有自主培育发展,也有引进发展。该成果对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及其特点和条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该成果内容共8章。第1章和第2章界定了相关概念,介绍了相关基础理论。第3章从产业视角,将需求和技术两个维度相结合分析了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凝练了8种形成和发展模式,分析比较了各种模式的特点。第4章从区域视角,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或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路径,从技术创新等方面分析了自主培育发展和引进发展等不同路径的特点,比较了不同的路径促进国家或地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差别。第5章和第6章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研究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引进发展到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对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和能力的新要求,需要营造的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的新特点。同时,考虑到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是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激发广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第7章讨论了企业“创新友好环境”的特征和营造途径。第8章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状与阶段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


        140051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机理研究 (着作)刘思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方志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施红星(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袁潮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该成果以世界产业转移为背景,以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新兴产业的生长过程为主线,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生长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论述了政府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式和时机等关键问题。该成果分为十章,包括导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与生长、产业网络与新兴产业生长机制、新兴产业集群网络成长规律与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及其仿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建设、新兴产业培育与成长的模式与路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成长和新兴产业培育与成长的典型案例。该成果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并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界定了新兴产业“基因”、“种子”和集群网络等新概念,分析了新兴产业基因滋生与移植,种子形成与萌发、生长机制,新兴产业集群网络的成长规律与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成长、政府扶持政策的设计与优化和市场环境建设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了新兴产业培育与成长的模式与路径,结合江苏省实际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兴主导产业选择与评价问题,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江苏省新兴产业培育的典型案例;分析了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扩散效应,为政府管理部门如何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对策和建议。


        140052   Customer involvement and service 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framework(客户参与与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绩效:一个整合框架)(论文)    XiaoZhang(张骁)(南京大学)、WeiguoZhong(仲为国)(北京大学)、ShigeMakino(牧野成史)(香港中文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服务业跨国企业研究是一个新兴而快速发展的领域。对跨国企业来说,了解如何在这些挑战与机会中获得竞争优势尤为重要。该成果关注于国际化专业商务服务环境中的客户参与。提出客户参与可以通过帮助跨国企业克服LOF问题来正向影响企业的国际化绩效。首先,客户参与帮助跨国企业从当地利益相关者或者东道国市场其他参与者中获得合法性。认为客户参与促进了跨国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合法性构建,并且提高了跨国企业的声誉。其次,客户参与也可以帮助跨国企业促进其对当地市场的学习和理解。把客户视为本土知识的有价值的来源,把客户参与视为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客户参与降低了跨国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基于当地市场的劣势。此外,不同跨国企业在客户参与方面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面临不同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管理者感知到的关于当地市场的外部力量(即合法性压力和市场模糊)有利于激发跨国企业对合法性构建和当地市场学习的需求,进而推动跨国公司从事客户参与。跨国企业的不同类型的能力(关系能力和吸收能力)在这一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该成果基于上述的观点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并收集了175家跨国企业的数据验证了上述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跨国企业将会在考虑了感知到的环境压力与企业能力之后,采用客户参与策略来同时减少合法性与效率成本。   

        140053   应急协同决策理论与方法(着作)曹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朱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明(南京理工大学)、蔡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该成果研究了在有限资源和复杂灾害情景下需协同应对的决策问题:跨区域的应急协调联动、面向灾害的应急协同决策、不确定信息下的科学应急决策,以及有效的应急协同决策算法。内容包括:(1)跨区域应急协同决策理论与方法。一方面,讨论跨区域应急协同所显现的超网络机制和特征,构造跨区域应急协同的一般超网络结构和模型,分析差异化因素下跨区域应急协同超网络模型的构建及其求解方法;另一方面,以真实跨区域应急协同为案例背景进行应用实证分析,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讨影响跨区域应急协同决策的关键因素。(2)互馈效应下的应急协同决策理论与方法。首先,构造面向灾害考虑互馈效应的应急协同超网络结构和时空网络结构,提出应用超网络和时空网络方法研究互馈机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可采取的解决方案,并探讨面向灾害的应急协同超网络和时空网络模型构建方法,最后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实施算例仿真分析。(3)不确定信息下的应急协同决策理论与方法。首先介绍异构多源信息下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采取本体匹配的方法以实现异构多源信息场景的应急协同决策优化;然后介绍不确定环境下模糊信息的处理方法与模糊协同决策技术,构建一些典型的应急模糊协同决策模型;最后介绍信息缺失或不完备状态下以序贯协同决策方法为代表的多属性应急协同决策理论。(4)应急协同决策中的智能算法设计与应用。针对遗传算法特点,提出将遗传算法和局部搜索算法相结合的混合遗传算法;针对粒子群算法易出现局部最优现象,提出通过控制关键算法参数来实现跳出局部最优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140054   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王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夏冰(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赵建国(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倪菡忆(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刘波(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蒋历军(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韩子睿(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丁岚(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武影(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孙占(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单华宁(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马鸣川(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李艳茹(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2014年12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本成果由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省科技厅具体组织实施。成果研究围绕深化拓展创新驱动战略的重点领域,通过集成组织实施8个省软科学计划研究课题,集中开展前瞻性研究和顶层设计,为“十三五”创新发展提供系统谋划,对于明确未来创新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成果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现状分析。系统梳理了“十二五”以来我省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第二部分,形势研判。从中央决策部署、主要国家创新态势以及兄弟省市做法等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最新动态;第三部分,问题剖析。从“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中低端”这一根本问题入手,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描述中低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第四部分,工作举措。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具体工作打算;第五部分,政策建议。研究提出了确立“一个定位”,做到“三个明确”,推进“三个加大力度”的工作建议。分报告主要围绕产业、企业、区域、载体、创业、改革等10大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分析,为总报告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支撑。报告认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区域创新能力始终位居全国第一,确保了“每年都有新进展、五年实现大突破”。报告建议,江苏应在全国创新发展大局中确立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提出,应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着力把产业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力军,把高新技术园区作为主阵地,形成更多先发引领优势,让创新创业成为江苏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大的动力。本成果获省主要领导批示1次,省有关领导批示5次。其中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13条对策举措,已作为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苏发[2015]12号)主要框架内容,成为重要指导性意见。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决策建议,已上升为《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战略目标,为江苏确立新的奋斗方向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140055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研究(研究报告)   邹 伟(南京农业大学)、郑华伟(南京农业大学)、夏 敏(南京农业大学)、王子坤(南京农业大学)、丑建立(南京农业大学)、瞿忠琼(南京农业大学)、陈 慧(南京农业大学)、许小亮(南京农业大学)、文 博(南京农业大学)、胡 莉(南京农业大学)、刘建生(南京农业大学)、戎晓红(南京农业大学)、王雪琪(南京农业大学)、朱高立(南京农业大学)、孟 展(南京农业大学)、徐 博(南京农业大学)、崔嘉琳(南京农业大学)、刘友兆(南京农业大学)、陈 洁(南京农业大学)、唐苏生(南京农业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作为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抓手,农村土地整治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该成果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出发,深入剖析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效应和关键问题解决,主要内容包括:1.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及其驱动力。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与内容,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对农村土地整治的要求,进一步探讨了农村土地整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驱动力,指出农村土地整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从模式识别、潜力测算和布局优化三个方面,理论和实证分析农村土地整治中农村居民点规划的规划管理。2.农村土地整治的外部效应分析。从农户土地投入、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农业文化遗产三个角度,分析了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要素的外部影响,深入探讨了农村土地整治的生态影响形成和评价,并进行实证分析。3.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与监管机制。从运行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项目绩效形成,提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的测度体系、指标和方法,并从治理与管理两个方面探讨改善对策。从内容与方法、绩效评价和协同监管等方面构建农村土地整治监管机制。4.农村土地整治的融资模式。依据BOT、TOT和PPP 模式的比较,提出农村土地整治集成融资模式的构架与运行机制,深入分析农村土地整治集成融资模式选择与转换,剖析农村土地整治集成融资模式风险分担,并进行实证分析。5.农村土地整治的地方实践与国际经验。梳理了国内成都、天津、重庆、嘉兴、苏州和广东等典型地区农村土地整治实践与政策创新,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典型案例。总结日本、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或地区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归纳出可借鉴的经验,提出对我国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有所启示。6.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改革建议。从规划管理、决策机制、专项资金、产权制度、收益分配、主体多元化和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农村土地整治的改革建议。     


        140056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必由之路(研究报告)    钱建平(南京理工大学)、梅术文(南京理工大学)、吴广海(南京理工大学)、董新凯(南京理工大学)、郑伦幸(南京理工大学)、徐升权(南京理工大学)、韩兴(南京理工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该成果整体性地谋划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最强限度发挥知识产权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立足江苏知识产权现状和优势,研究确立知识产权强省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发挥知识产权强省的示范引领功能。该成果共分5章,以当前产业革命带来的驱动发展模式变迁为切入点,探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必然性和主要挑战,结合知识产权强国的表征、经验,分析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构建知识产权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观点包括(1)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是发达国家构建竞争新优势的着力点,江苏亟需依托知识产权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且具备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现实基础;(2)知识产权强国是知识产权发展环境软实力和经济贡献度硬实力的结合,知识产权强省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基本支撑、重要保障和必要途径。(3)建设知识产权强省,要体现五个“转变”:知识产权创造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为先”;知识产权运用从“逐个转化”转向“战略运营”;知识产权保护从“执法维权”转向“防患未然”;知识产权管理从“各自为阵”转向“多头联动”;知识产权服务从“基础代理业务”转向“高端增值业务”。(4)知识产权强省指标体系由五个一级指标、十个二级指标和三十个三级指标构成。


        140057   千秋家国梦:无锡惠山祠堂群人文故事集(全4册)(普及成果)   李文扬(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编着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该成果是研究和推介无锡惠山祠堂群的社科普及成果。通过无锡惠山110所祠堂的147位祀主和有关乡贤事迹和业绩,介绍了惠山祠堂群的巨大历史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该成果共分4册、28卷,有73姓、110祠、138个故事、200多个人物、2000多幅图照,共150万字。以历史朝代分4册,如商周—五代十国,宋代—元代等;以历史年代分28卷,如“汉魏将相卷”、“唐代名流卷”、“宋儒风范卷”、“明代孝义卷”等。每卷前有导语,然后分述若干祠内祀主的生平人文。祠堂经过考证,祀主生平人文有大量典籍依据。每篇前有“标题”、“出处”、“释义”,后有“人物简介”、“参考文献”。“标题”力求具有经典意味,“出处”表明标题典籍来源,“释义”是相关文字的直译。“人物简介”供阅读故事时参考,“参考文献”,供读者作进一步研究参考。该成果正文前有提纲挈领,中有人物现场式的情景叙事,再接无锡该姓氏的来历及祠堂沿革的考证,后有深思人生的对白。


        140058   中国百年话语变迁(普及成果)   姜迎春(南京大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对中华民国建立以来100多年的历史研究,已有大量成果。该成果选取了100条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行用语、历史关键词加以历史纵向考察,以一种特殊的呈现方式,再现100多年我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并配以200多幅历史图片,更加形象地再现历史。该成果基本观点:1、不同时代的日常用语之价值,就在于它们是时代的记录器。有许多词汇已经在当代日常话语体系中消逝了,如“洋火”、“洋布”、“洋油”这些词汇,反映了近代中国国门被洋人强行打开之后洋货大量涌入的经济状况。2、历史重大转折时期,也是话语剧烈变迁的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话语体系。名字的时代烙印十分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名字叫“建国”、“新华”、“振国”的人很多,表达了人们建设国家、振兴中华的心愿。3、时代不仅催生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语汇,还改变某些词语的涵义。同样的词语在不同时代其意义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异,如“同志”这个词。4、在网络时代,话语变迁的“草根化”特征十分明显。近年来,网民创造了大量的流行话语,如“雷人”、“高富帅”、“羡慕嫉妒恨”等等。从中国百年话语变迁中,可以反映出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不屈抗争、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反映出中国人民艰难曲折的“寻梦”之旅,反映出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


        140059   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论文)   李吉林(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三部分)


            该成果将研究视角聚焦“儿童学习”,在当前国际前沿的“学习科学理论”导引下,结合情境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积累,针对儿童学习的“复杂性”、过程的“不确定性”、学习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催发潜能的“不易性”,以“利用艺术之美、情感生成之力、凭借儿童活动、发展想象培养创造力”为对策,探讨解密“儿童情境学习”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该成果首先阐述了“知识都是以结构的状态相互联系地处于一定的系统中。”儿童学习需与原有经验结合,“利用经验及艺术之美”,设计生动学习情境,整合知识,保证儿童学得轻松、愉快,且记忆深刻,便于迁移运用。其二,提出“以教学原理不变的稳定性”抗衡“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把握儿童动态的认知过程,“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而这正是学习科学指出的“学习的核心”。文中强调“以情激智,把握情感脉络,形成驱动,使整个学习过程在满足儿童主观需求中进行。”其三,针对儿童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将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融合”。采取“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主动建构的具体策略,并通过“模拟操作、对话共进”等系列活动,在互动、互补中逐渐学会协商、合作,达到共进,在实践中历练才干。其四,特别指出“有意义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以及开发潜能的重要和不易性,强调发展儿童创造力。情境学习探索出以“持续积累表象”、“即时嵌入契机”、“引入广远意境”的途径,抓紧儿童最具想象力的关键时期,“让儿童在美的、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力”,为催发儿童潜能归纳出可行的重要策略,不失时机地为儿童的思维飞向创新的高地添翼。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一部分)

        第十四届社科奖一等奖简介(第二部分)

        收藏